时间:2025-11-03 10:30作者:
中美会晤刚结束那会儿,两边都放出了不少合作的消息。
美财长贝森特在福克斯新闻网采访里说,中国答应本作物季买1200万吨美国大豆,未来三年每年还得买2500万吨。
他说得特别笃定,说美国豆农以后不用愁了,生意肯定兴隆,那意思就是跟中方谈得特别顺利。
可谁能想到,协议刚达成没两天,美国那边就变卦了。
先是电商平台上好多中国商品一夜之间没了踪影,再就是之前的301调查还接着搞。
这哪像是真心要合作的样子,倒像是把“极限施压”当成了日常操作。
我当时还跟朋友聊,说美国这么出尔反尔,真能占到便宜吗?现在回头看,答案好像越来越明显了。
其实这次中美会晤不只是大豆的事儿,两边还敲定了不少其他合作。
美国把对华芬太尼相关的关税降到了10%,还暂停了部分对华出口管制。
咱们这边也没含糊,除了重启美国大豆采购,还同意暂停部分稀土出口管制一年。
本来这事儿挺皆大欢喜的,尤其是对美国豆农来说,光刚开始的4船美豆就有24万吨,后续几年采购量还是近年新高,怎么看美方都该知足了。
但“蜜月期”连48小时都没撑过,美国就接连搞了两个动作。
第一个是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突然放话,说301调查继续进行。
可能有人不清楚301调查是啥,它是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搞的,只要美国认定其他国家有“不公平贸易行为”,随时能加关税。
这次调查还专门盯着2020年那份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明摆着是留了个后手,想以后随时拿这事儿说事。
第二个动作更直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出台了个新规,搞了个“清洁购物车行动”。
这名字听着挺好听,实际就是给亚马逊、eBay这些大平台下死命令,让它们下架多类中国电子产品。
要么是在“禁售名单”上的,要么是没拿到FCC授权的,像华为的智能手表、海康威视的摄像头、中兴的路由器,全成了重点针对的对象。
我身边有在美国的朋友说,之前想买个华为手表,结果翻遍各大平台都找不到,最后只能买了个贵不少的其他牌子,别提多闹心了。
美国为啥非要这么折腾?要说美国这么折腾的原因,绕不开特朗普的行事风格。
大家都知道特朗普是商人出身,他那套谈判套路早就不是秘密了,就是先硬后软再硬。
先用极端言论施压,等对方让步了,再想着法儿找补好处,说白了就是得寸进尺。
这次跟中国谈贸易,显然也是用了这招,觉得中方退了一步,就能逼着再退第二步。
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考量。
2026年中期选举不远了,特朗普得给支持他的选民一个交代。
在他看来,对中国强硬就能显得自己在“保护美国利益”,能拉到更多选票。
可他忘了,贸易不是儿戏,不是靠耍手段就能长久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刘志勤研究员说得特别到位,他说特朗普政府的治理风格就是“杂乱无章”,把严肃的政治博弈当成了讨价还价的生意。
本来想,美国这么做可能真能捞着点好处,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就拿下架中国电子产品来说,表面上是打压中国企业,实际上伤的是美国自己人。
以前美国消费者花几十美元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要么买不到,要么得花几倍的价钱买替代品。
这不是给老百姓添堵吗?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我觉得就是黔驴技穷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中方的“稳”,才是真底气面对美国这么反复无常的操作,中方的应对一直特别稳。
咱们早就摸透了美国的套路,所以既不会被他们的威胁吓住,也不会因为一时的缓和就放松警惕。
就说稀土管制这事儿,咱们没搞全面禁止,而是“精准调控”。
稀土这东西对美国高科技和军工行业特别重要,这么做既击中了他们的“痛点”,又留了谈判的余地,不得不说这步棋走得特别妙。
其实早在今年4月美方加税的时候,咱们就有过反制措施,像加税、暂停企业输华资质这些都用过。
这次的应对,不过是之前战略定力的延续。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美国这么出尔反尔,咱们为啥还要买大豆、暂停稀土管制?我觉得这正是中方的高明之处,贸易合作从来不是“谁求谁”,而是“相互需要”。
咱们买美国大豆,一方面能稳定国内市场供应,另一方面也能分化美国国内的对华阵营。
毕竟美国豆农是支持对华合作的,咱们这么做能让他们看到好处,也能让美国内部更多人意识到,跟中国搞对抗没好处。
暂停稀土管制,也是给愿意合作的美国企业留空间,不是说咱们没底牌,而是不想把路走死。
而且中方早就明确说了,对协助美方调查的企业要列入反制清单,还会依据《反外国制裁法》发起调查。
这意思很清楚,合作可以,咱们大门敞开,但要是想耍流氓,那咱们也奉陪到底。
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底气。
现在再看,特朗普的“变脸”戏码可能还会演下去,但套路玩多了总会失灵。
贸易合作讲究的是诚信,要是总想着出尔反尔、极限施压,最后只会砸了自己的脚。
中方一直保持着理性和克制,也展现出了合作的诚意,但这绝不意味着咱们会无底线让步。
未来中美贸易怎么走,关键还得看美国能不能拿出真心合作的态度,要是继续耍套路,那最后吃亏的,恐怕还是美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