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22 01:00作者:
文|言午玉
编辑|黄毅来了
在娱乐圈被流量裹挟着喧嚣不止时,于和伟始终像个“局外人”。
他不蹭综艺热度,不靠炒作博眼球,只用数十年时光沉淀演技,以“戏骨”之姿低调扎根。
如今,《人民日报》的一则专访,彻底揭开了于和伟的“真实处境”。
人们这才发现,他的娱乐圈地位早已不同往昔。
近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在场”栏目的专访,让于和伟的名字留在了热搜榜。
镜头前的他衣着朴素,神情淡然,但在谈及吴石将军时,却突然停顿。
不是精心设计的留白,而是喉头滚动后的克制:
“在福田公墓,我说了一句‘您的名字有人知晓’。”
这句轻得像叹息的话,却比任何颁奖词都更有分量。
而这背后,是于和伟用表演完成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刚刚完播的《沉默的荣耀》中,于和伟对吴石将军的演绎,堪称谍战剧表演的“教科书”。
作为一名潜伏者,最忌“用力过猛”,而他则精准拿捏了“克制即力量”的表演哲学。
得知战友为保护自己牺牲时,他没有嚎啕大哭或歇斯底里。
仅以眼神中一闪而过的痛苦与随即凝固的坚决,便将革命者的隐忍与决绝具象化。
这种克制在关键节点的“破防”更显震撼。
狱中和夫人最后相见时,他用轻柔嘶哑的声音嘱咐家事,维持着丈夫与父亲的沉稳体面。
可当接过被捏碎的凤梨酥时,他的内心防线瞬间崩塌,
低头时无声滑落的泪水和微微抽搐的肩膀,将生离死别的痛彻心扉展现得淋漓尽致。
结局落幕时,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不少年轻人受其触动,专程到陵园献花,以此传递敬意与怀念。
除了精湛的表演功底,更令人动容的,是于和伟对国家统一的坚定回应。
在谈及两岸问题时,他一句“我们同根同源,应该团圆”,真挚而有力。
没有刻意煽情,却让角色超越了剧情本身。
此时的于和伟,已不是单纯的演员,更成了文化传播的桥梁。
官媒此次点名,与其说是表彰,不如说是一次“正名”。
它让观众看到演员本分的同时,也揭示出于和伟辉煌背后的曲折过往。
“我觉得大器晚成是一件特别好的事,不要着急,水到渠成。”
面对央媒记者关于“成名太晚”的提问,于和伟笑着回道。
对于他而言,成功从来不是一夜爆红的神话,而是在泥泞中步步为营的坚守。
1996年,上戏毕业的于和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演艺圈,却一头撞进了现实的寒冬。
没有背景的他在各个剧组辗转,最惨的时候连续三个月没接到戏,靠着妻子的工资度日。
在跑了八年的龙套后,2003年,于和伟凭借《大宅门2》中的纨绔子弟“白占安”崭露头角。
此后几年,他成了“反派专业户”。
从《岁月》中趋炎附势的吴过,到《搭错车》里自私懦弱的苏民生。
每个角色都带着不同的“坏”,却无一脸谱化。
谈及饰演反派的秘诀,于和伟饶有兴致地说道:
“角色就算再坏,演员也不能对其产生厌恶,而是要找到他作恶的根源,让角色立起来。”
正是这份对表演认真与敬畏,让他的演艺事业迎来了转机。
2010年,新版《三国》剧组筹备时,于和伟接到了刘备一角,这个消息让他既兴奋又忐忑:
“演了那么多年反派,突然来这样一个‘大善人’,我能演好吗?”
不过,于和伟虽然心里打鼓,但他还是立刻扎进了历史资料里。
为了贴近角色的年龄变化,他设计了三个阶段的表演状态:
年轻时眼神清亮带锋芒,中年时沉稳中藏忧虑,晚年时眼底满是沧桑。
剧集播出后,他塑造的刘备打破了传统认知,既有仁君的宽厚,又有枭雄的隐忍。
而“接着奏乐,接着舞”的名场面更意外走红,让他被大众所熟知。
这次的突破让于和伟的戏路彻底打开。
在2017年上映的《军师联盟》中,他拒绝“符号化”的曹操。
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狡诈,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霸气,再到晚年壮志未酬的落寞。
于和伟凭借对角色的深度揣摩与细腻演绎,让观众直呼把曹操“演活了”。
随着该剧的热播,于和伟斩获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业内开始称他为“戏骨”。
但令外界没想到的是,属于他的辉煌才刚刚开始。
“我们演员一生都在拒绝和抵抗程式化的表演。”
这是于和伟谈及文艺工作者使命时的坦诚之言。
在他看来,演艺道路上从来没有所谓的“安全区”。
从《巡回检察组》中智勇双全的检察官冯森,到《觉醒年代》里情怀深沉的陈独秀。
从《三体》中粗犷睿智的刑警史强,到《伟大的长征》里心怀天下的毛泽东。
于和伟刻意避开重复角色,从现代与历史之间自如穿梭。
他接戏不多,却部部成为标杆。
如今,凭借《沉默的荣耀》,他收获了“演技封神”的赞誉。
而官媒那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点评,更是为他多年的积累沉淀,写下了最贴切的注脚。
对于于和伟来说,所谓的娱乐圈地位,从来不是“咖位”的较量。
而是靠表演搭建桥梁,让观众感受到演员想传递的价值观,从作品里触摸到真善美的温度。
从业多年,于和伟用匠心打败流量,以真实战胜套路。
更重要的是,他让“演员”这一职业回归文化载体的本质,发挥出超越娱乐本身的社会价值。
专访结尾,于和伟谈及未来时说:
“还想演普通人,演那些在时代里挣扎又坚守的人。”
这句话道破了他的成功本质:
不追求喧嚣的荣耀,只愿做真实的传递者。
在流量易逝的时代,这份清醒与执着,恰是演员最珍贵的“职业底色”。
54岁的于和伟,用三十年时间证明:
娱乐圈从不是“速食场”,而是“炼金炉”。
他的“真实处境”,是所有坚守者的缩影,他的地位之变,是行业价值的回归。
当“演技封神”取代“流量为王”,娱乐圈才能真正产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部分参考文献:
广州日报|《演员于和伟向吴石烈士敬献献花》
人民日报|《于和伟:让观众从作品中发现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