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下的桃色交易,大尺度演艺圈丑闻,这部Netflix华语剧真敢拍

时间:2025-04-05 18:30作者:

这是台湾第一部,以周刊娱乐记者为视角,展开的现实题材剧

它将挑战台剧史上最大尺度,赤裸裸揭露“演艺圈”那些不明说的“特殊规则”

Netflix新剧《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在今年2月和我们见面了。

尺度用力,堪称“台版N号房”

《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的剧情,以菜鸟女记者林姵亭(王渝萱饰)在夜店毒趴后坠楼身亡为开端,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但这么大的一个事情,在案情发生后,警方被催促快速结案,刊登事件的媒体遭到威胁,一切都显得迷雾重重。

另外两个娱乐记者刘知君(林予晞饰)和庄大海(薛仕凌饰),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开始携手追查独家新闻。

但随着他们的挖掘深入,才发现背后竟隐藏着“娱乐”圈最黑暗的内幕:

顶流艺人吸D、女演员X侵、权钱交易等丑闻。

虽然调查深入,他们发现这一切,都与名为“R酒店”的隐秘Y乱派对场所密切相关。

在这背后,牵扯着Z商高层、媒体操控等庞大的利益链……

一场被娱乐化的“真相革命”

该剧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将台湾娱乐圈的暗面,以近乎“自曝家丑”的形式呈现

“R酒店”作为权贵阶层的Y望乐园,影射了现实中资本与权力对女性的系统性剥削。

从女记者被灭口到女演员被迫桃色交易,剧中的受害者始终处于“被观看”“被消费”的客体位置。这种设定虽显极端,却暗合了台湾娱乐圈近年频发的娱乐丑闻

但反过来想,剧集对“黑幕”的呈现是不是用力过猛,沦为了另一种猎奇?

例如第三集长达10分钟的派对偷拍画面,用大量L露镜头渲染压迫感,却未深入探讨受害者心理创伤。

这种视觉冲击固然能引发观众愤怒,却也容易模糊焦点。

当X暴力成为悬疑剧的“调味剂”,是否削弱了社会议题的严肃性?

叙事和人设,充满割裂

  • 叙事节奏的“双刃剑”效应

本剧8集的内容体量,迫使剧情高速推进。记者查案线、狗仔偷拍线、受害者复仇线三线并行,信息密度极高。

但也正是为了维持快节奏,反而牺牲了很多人物动机的合理性

就例如女主角仅凭一篇报道就让财阀认罪(第7集),这种“金手指”设定虽满足爽感,却背离了现实中媒体对抗资本的重重困境。

  • 角色设定的“工具人困境”

林予晞饰演的刘知君是典型的“正义使者”,但其“为真相不顾生死”的信念缺乏铺垫

相比之下,薛仕凌的狗仔角色更具人性灰度他偷拍明星隐私谋利,却又为查案赌上职业生涯。

这种矛盾本可深挖,但剧集仅用一句“我有女儿,不能看她活在这种世界”草草收束,错失探讨新闻伦理的机会。

敢拍值得肯定,但有不完美

这部剧以血淋淋的真相为噱头,用悬疑外衣包裹女性觉醒。

虽然敢拍已是突破,但我们也需要承认它的不完美

  • 我们是否对“敢拍”过度宽容?

因为肯定这部剧揭露现实的勇气,导致我们容易低估剧作本身的缺陷。

例如结局让顶流爱豆手刃仇人,这种“以暴制暴”的设定实则是创作者对系统性腐败的无力回应。

用个体复仇替代结构性批判,本质上是一种逃避。

  • 对女性叙事的简化解读

剧中女性互助场景(如受害女演员保护新人)确实动人,但将所有女性角色分为“觉醒者”与“待拯救者”两类,反而落入另一种刻板印象

真正的女性主义叙事应展现更复杂的权力关系。

例如加害者中是否有女性?幸存者如何与创伤共存?

《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如同投向娱乐圈铁幕的一枚燃烧弹:它用火光惊醒麻木的看客,却未能照亮真正的出路。

当观众为“恶有恶报”的结局鼓掌时,或许更该思考:

现实中没有超级英雄式的记者,如何让每双推波助澜的手停下?

当剧集落幕,那些被消费的痛苦,能否转化成改变的力量?

答案不在剧中,而在每个人的选择里。

终于希望能有更多这样敢说的剧,至少让我们可以窥到这个世界,少许的真相。

关注我,分享更多影视新观点

我是狐狸,明天见

展开全部内容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本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