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3 06:00作者:
潮新闻客户端王成喜
2021年5-6月间,我应山东省荣成市燕语春风社工服务中心的邀请,为幸存的抗战老兵画水墨速写肖像。这次活动与平时的写生实践不同,无论从对写生对象的情感,到接触写生对象,还是对画家基本功的快速反应,都是一场考试。主办方之所以把此次写生活动称之为“抢救性”速写,是因为此次活动与平常画家训练基本功、记录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略有不同。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幸存在档抗战老兵的数量从2015年近9000人,到2025年骤减到不足1000人,抗战老兵幸存在档数量每年以近20%递减。2021年我写生时,荣成幸存在档的抗战老兵还有近百名,健在的也是年事已高,多位已是百岁高龄。到2025年,幸存在档仅有9人。写生期间,十分遗憾的事还是相继发生。那日我去写生前得知,一位提前约好的抗战老兵在5天前去世了。而另一位抗战老兵则在我画完写生半个月去世了……到2025年,幸存在档仅有9人。如果现在不画,以后很难有机会留下老兵的写生形象了。
100岁抗战老兵姜学洪在病炕上看到王成喜的现场写生,突然给王成喜一个军礼,王成喜急忙回它一个军礼。
荣成市是革命老区,当大好河山遭受外敌入侵与蹂躏之时,无数荣成优秀儿女怀揣以身报国的一腔热血,加入为国雪耻、抗敌御侮的行列,为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功勋。当和平曙光普照,许多老兵又隐功埋名,解甲归田,甚至以伤残之躯参与国家建设,于和平岁月中奉献热血与汗水,续写人生不凡的新轨迹。时光荏苒,老兵也在凋零,饱经风雨,深藏于老兵心中的红色故事亟待挖掘和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和老兵的音容笑貌也应载入史册,光泽后辈。当我开始接到这个写生任务,来到荣成市燕语春风社工服务中心,看到了部分抗战老兵的感人事迹,顿时觉得担子很重,怕自己挑不起来。我除了担心自己的专业水平有限,难以表达抗战老兵们的精神风貌外,更重要的是怕老兵们不配合,使写生无法进行,因为他们毕竟不是画室里的模特儿,可以按部就班地来画。
抗战老兵吴田德
抗战老兵王枝琪
抗战老兵陈士元
数十名抗战老兵分布于荣成市城乡七八个乡镇,每个人家庭境遇与身体状况大不相同。写生现场每日临时决定,基本没有选择余地。或是在猕猴桃的架子下,或是在老枣树的旁边和农家屋的炕头,有的则是在病床上……有的老兵身体康健,可以侃侃而谈,有的老兵则是因伤病住在恒温的房间里,已经不能用语言表达情感。令我十分感动的是,除了一位老兵因为老伴刚去世,心情不好,又误以为画像是收费的,开始拒绝画像之外,老兵们无一例外地配合和支持画像。有的老兵逾百岁,根本不可能画慢写,只能快速记录,这时候速写的功能显现出来了……坐在病床上的百岁抗战老兵姜学洪,看到我为他画的水墨肖像,突然给我一个军礼,我随即给他回了一个军礼。因为我有11年军旅生活,又有因创作连环画《高山下的花环》,赴老山前线深入生活的经历,这个场面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拜访101岁女抗战老兵毕仁凤时,她只能勉强坐几分钟,画水墨写生是不可能了,我就以速写形式多角度记录她的形象,她看后,激动得流下了眼泪。95岁抗战老兵张启义,其因当年一颗子弹从喉咙穿至后背,现在室温必须在25度才能生存。我坐在炕边画得很累,他坐得也很累。每个老兵的身体几乎都留下了战争的痕迹,有的头部留下了弹坑,有的只剩下一条腿,有的只有独臂,有的手指头长期不能弯曲,有的身上留有弹片未能取出,但没听到他们说一句抱怨的话,只是叮咛我们,千万告诉年轻人,要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到……也有的老兵听说我到他们家画像,像过盛大节日一样欢迎我和志愿者,把子女孩子都召集回来,和我合影留念,情景十分感人。
抗战老兵张学亭
抗战老兵刘玉书
抗战老兵刘玉琳
老人需要关怀,幸存的抗战老兵更需要关怀。有些老兵因待遇较好、子女孝顺晚年很幸福,有的老兵还存在待遇等问题。为了表达我对老兵们的敬意,我破例向每一位老兵赠送书法作品一幅。有一位老兵见我为他画像送书法,竟然在我们面前跪下来,催人泪下……
从专业角度而论,其实如果从仅留下老兵艺术形象的角度而言,照着照片画的方法,也是可以达到保留形象的目的的。但是,画面形象和动态以及因情感临时生发的构图构思,笔墨以及线条的概括和生动表现,是仅对照片作画无法生发的。即便是画照片,有写生稿作辅助稿,画面所呈现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抗战老兵张启义
抗战老兵于德义
这批作品完成后,受到读者和同道好评,先睹为快的微信朋友圈一片鼓励和赞声。有关单位将协助藏家开辟场地,建立红色肖像陈列馆。我写生期间用的毛笔和笔帘,以及戴的旧太阳帽和马甲也由我画上自画像和签字后被作为展品收藏,和此次抗战老兵的写生肖像一起作长期陈列展览。
我在荣成画老兵的新闻,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先后有深圳、海阳和临沂的有关人士希望我能去他们那里画老兵,但限于我的能力和体力,都婉言谢绝了,因为这些地方都有写生能力更好的画家。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收藏界对用艺术形式记录抗战老兵形象非常感兴趣和关注。记得我2005年在地雷战故乡海阳画抗日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和孙玉敏后,三位老人相继逝世,曾在《美术报》发表的文章中提到,许多写生功夫过硬的美术工作者,如果能把目光对准一些幸存的抗日老战士、老英雄,趁他们健在的时候记录他们,记录这段难忘的历史,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将是功德无量的事。此次写生,我再次想到了这个问题,希望更多的美术工作者关注这一课题。
(作者系烟台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