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27 20:01作者:
近日,有抖音用户针对《细节决定成败》作者汪中求曾表示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感到“恶心”一事,发表评论意见,引发网友热议。
这一言论如导火索般,在5月的舆论场中引发剧烈震荡,相关话题迅速攻占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
这场看似围绕饮食习惯的争论,撕开了地域文化认知、公共话语边界以及社会包容度的深层命题。
舆论风暴:一场由烫碗引发的全民大讨论
在抖音,相关视频的点赞量、评论量数以万计。网友们各抒己见,观点激烈碰撞。
支持烫碗的广东网友纷纷站出来捍卫自己的习惯,有人解释烫碗源于广东茶文化,喝茶前洗茶具、洗茶叶的仪式感延伸到餐桌,是一种文化传承,不容置疑;还有人从卫生角度强调,即便碗筷看似已消毒,可谁也无法保证餐馆清洗流程毫无问题,化学清洁剂残留、塑料包装的灰尘等,都需要通过烫碗来处理,这是对自己健康负责,更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反对烫碗的声音也不少。部分网友从科学角度出发,认为几秒钟的过热水根本达不到杀菌效果,若餐具本身不干净,烫一下无济于事,反而可能因操作不当造成二次污染,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和“心理安慰”。有网友留言:“我不爱烫,就是觉得没有用,几秒钟的过热水,也杀不了菌。真要干净,那厨房得时刻保持清洁,每道菜出锅都要换锅、换盘子,这才叫干净。”更有人认为:“如果餐具本就不干净,热水冲一下没啥用;要是本来干净,烫碗反倒可能二次污染。家里都用消毒柜,外面吃就只能听天由命,除非自带餐具。”
这场讨论不仅局限于广东网友和反对者之间,还引发全国网友的广泛参与,演变成一场关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和卫生观念的大探讨。
有江苏网友指出:“每个人生活习惯不同,应尊重他人选择,很多餐馆碗筷确实不够干净,烫一下也无妨。”还有网友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认为这一争议背后,是不同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碰撞,广东人烫碗习惯早年源于卫生条件不足,如今更多是心理安慰与文化传承。
文化溯源:烫碗习惯背后的地域基因密码
此前,南京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江苏某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显示,当处理条件为水温80℃、时间为30秒时,菌落总数减少了50%左右。央视一套“生活圈”节目也曾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用100摄氏度的开水烫5秒钟的餐盘,菌落总数仅比淋洗前下降了不到30%。也有检测显示,烫碗能够去掉残留的洗洁精。
总体来看,广东人烫碗有一定的清洁效果,但消毒杀菌效果有限。烫碗可以洗去餐具上的浮尘或油污,也能冲洗掉部分沾在碗筷表面的细菌和病毒,还可以去除部分餐具上可能残留的洗涤剂。但如果要达到较好的消毒杀菌效果,通常需要用100℃的开水持续冲烫餐具30秒以上。然而,这一结果并未终结争论,反而让更多人意识到,烫碗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卫生需求,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载体。
来自广州的美食专家劳毅波曾认为,在广东的大街小巷,餐前烫碗早已超越单纯的清洁行为,演变为镌刻在地域文化基因中的仪式。从湿热气候下的卫生需求,到茶文化中“洗具”仪式的延伸,烫碗动作承载着广东人对生活品质的执着追求与对饮食的敬畏之心。当食客将滚烫热水注入碗筷,升腾的热气中氤氲的不仅是对健康的考量,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印记。
多维镜像:地域文化差异下的习惯审视
广东烫碗已成为地域习惯之辩,在全国各地,地域习惯普遍存在。
如山西因午睡习惯被戏称为“睡省”,游客因午休时段商铺歇业而抱怨,但在了解到当地农耕文明传承后转为理解;上海无午休的快节奏被调侃为“咖啡续命”,背后折射的是国际大都市的效率文化;江苏宁静的夜晚、东北人对井盖的特殊“忌讳”,都曾引发外界好奇与讨论。这些地域特色习惯的背后,是不同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塑造的独特生活逻辑。公众对这些现象的讨论,大多以幽默调侃、好奇探索的善意姿态展开,本质上是对多元生活方式的主动认知与包容。
这场风波如同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文化交流中的矛盾——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地域文化符号频繁碰撞,如何在保持文化个性的同时实现和谐共处?公众人物该以怎样的姿态参与文化讨论?
从烫碗之争到各地特色习惯的讨论,本质上是社会在多元文化交融中不断寻找平衡的过程。尊重差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唯有以理性对话代替情绪化批判,以文化共情超越刻板印象,才能让地域特色成为丰富社会图景的绚丽色彩。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彭纪宁
羊晚快评
烫碗“恶心”之论,着实恶心!
近日,有抖音网友指出,一位自称“11年某知名集团特聘顾问”的教授曾大放厥词,称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感到“恶心”。
我并不是广东人,但这不妨碍我旗帜鲜明地说一句:这种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感到“恶心”的说法,着实恶心到了我。
人们不可能在真空条件下或是在如手术室那样的无菌环境中进餐,我们把手掌随便放在一张桌面上,都会沾上无数的细菌,这是常识。我们当然知道用开水烫碗不可能完全杀死细菌,这根本不需要如某教授者流来扮演什么先知。企图在这个问题上凸显自己所谓的科学理性、满腹学问是令人发噱的,这位教授此论,如果不是闲得蛋疼,那就是掉进了流量的泥淖不能自拔。事实上,如果从哗众取宠吸引关注的角度而言,人们不得不说,他达成了他所想要的。
即便要给这位教授一点面子,认真地回应一下他的谬论,从所谓科学理性分析一下,烫碗也并不是毫无意义之举。开水烫碗虽不能完全灭菌,但如你所知,此举对洗去浮尘、去除可能存在的洗洁精残留也是有意义的。教授不爱烫碗那是他的自由,他全家都不烫碗,旁人大抵也不会置喙,但他如此武断,对广东人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用上“恶心”这样令人严重不适的字眼,就颇有点其心可诛了。
有网民指出,广东人用开水烫碗,已经从一种卫生习惯升华为一个生活仪式。仪式以及仪式感赋予庸常的生活更多的意义,给人们带来小小的欢欣,给人满足,让人向上,这没什么不好。所以,发此论者,非蠢即坏。
是教授,就做点真学问、提点真问题。扯犊子、喷口水,丈夫不为也。
文字|林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