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4 00:31作者:
文丨西部君
各大城市2024年人口增长数据,基本上都公布了。
在总人口连续负增长之下,人口已然成为比GDP更受关注的数据。从目前公布的情况看,去年各城市的人口数据,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地方。
比如,作为中西部非强省会的贵阳,竟然超过深圳,成为全国人口增量第一城。
再比如,“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又变了——西安反超郑州,重返第一。
截至2024年末,西安全市常住人口为1316.76万人,相较2023年末同期的1307.82万人,增加8.94万人。
同期,郑州常住人口为1308.6万,较先一年增加7.8万人。
同为北方城市,也都是黄河流域重点城市,且人口、GDP总量也大致相当。西安与郑州,是最常被拿来比较的“双子星”之一。
2023年,郑州反超西安,成为新晋的“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彼时,对这一结果,相信没多少人会感到意外。
毕竟,郑州背靠的河南,乃户籍人口第一大省。
相比之下,西安所在的陕西,常住人口、户籍人口都不到河南的一半。
那么,在普遍推行“强省会”的今天,仍有巨大提升空间的郑州,在常住人口上超过老牌“强省会”西安,自然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
然而,现实表明,趋势不必然是线性发展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西安与郑州的角力,远未到终局。
01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反复讨论过,于当前新的人口形势下,只有一类城市的人口增长具备稳定性,那就是省会城市。
在这方面,西安在北方一众省会城市中,可以说是相当能打。
比如,与北方人口、经济第一大省山东的省会城市济南相比,西安在省内属于绝对的“单中心”,虹吸人口有着天然优势。
和北方人口第二大省河南的省会城市郑州相比,西安又胜在综合底子——无论是级别,汇聚资源、政策的能力,还是科教实力,都远胜一筹。
再加之,近年来,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等风口产业的发展,及网红城市的成功塑造,西安人口的导入都获得了新的加持。
从更大范围看,尽管西安目前的GDP规模在整个北方地区只能排到第六,但这不妨碍它的人口吸引力居首。
一方面,北方金字塔尖的北京、天津,是全国目前仅有的几个依然保留高落户门槛的城市之二。甚至,北京实行的是“减量发展”。
另一方面,青岛、济南在省内面临正面交锋,很难“一家独大”。
至于郑州,原因前面已经解释了。
所以,西安能够在人口增量上排名北方城市第一,是很多现实因素促成的——有自身的优势,也与其他北方城市的特点有关。
事实上,需要提醒的是,西安的“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可不是偶然获得的。
根据“七普”人口数据,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时间里,西安常住人口增量接近450万,仅次于深圳、广州、成都,位居全国第四,北方第一。比北方第二名郑州高出50万。
另外,和郑州相比,西安的人口增量更胜在结构上。
2024年,西安增加的人口中,机械增长(出生人口11.35万,死亡人口10.30万)接近8万,而郑州机械增长(出生人口9.8万人,死亡人口6.4万)只有不到5万。
这表明,在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上,西安也要胜于郑州。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呼应了两大城市所在省份的人口变化差异:
2024年,陕西常住人口39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是全国仅有的8个维持人口正增长的省份之一。
同期,河南常住人口为9785万人,较上一年减少30万。且过去四年,人口合计减少达156万。
02
更重要的是,在“双循环”背景下,西安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发展上限进一步拉高。
比如,截至4月14日,西安铁路局今年以来货物发送量突破1亿吨大关,累计运量达10349万吨,货运总量及中欧班列单站开行量稳居全国前列。
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西安)日均开行量超15列,累计开行量1519自然列,同比增长45.1%;运送货物总重达168.2万吨,同比增长48.3%,发送箱15.6万标箱,同比增长39.2%。
不久前,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宣布今年一季度已与2家格鲁吉亚的航空公司合作,新开通4条、新加密1条西安至欧洲方向全货运航线。至此,西安累计开通的国际全货运航线达32条。
就在日前,中国和阿塞拜疆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发布。其中几点内容,直接与西安高度挂钩:
双方同意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阿塞拜疆“复兴丝绸之路”国家发展战略、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接;
双方愿加快商签两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协定,提升中阿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发展水平,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支撑。
就在去年11月,阿塞拜疆首列出口集装箱列车当天从该国首都巴库驶往中国西安,这也是两国贸易史上首次通过铁路将阿塞拜疆出口货物从巴库运往中国。
也就是说,西安的“向西开放”优势,将进一步兑现。
03
说到优势,西安相较于郑州,先天优势其实更明显。
一,地位优势。
作为老牌副省级城市和传统大区中心城市,西安的综合位阶,明显高出郑州一个量级。
可以说,这种源自“先天性”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座城市在吸纳国家顶级资源上的能力区别。
所以,单论人口,郑州在规模上超出西安,未来或是大概率。但论综合发展表现,郑州要超过西安,要弥补上一些先天性的不足,依然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在我们的城市发展体制下,政策、资源对于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尤其不可低估。
二,区位优势。
说到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太同意。郑州作为中部省会,论区位按说不至于比作为西部省会的西安差。
但是,且不说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下,区位优势可能会发生变化。至少就汇聚人气这一点看,郑州在区位上所谓的“联通南北,横贯东西”的优势,反倒可能是个劣势。
一个现实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至今中部地区仍未出现一座人口超过1500万的超级城市。
并且,近年来,中部省份人口普遍处于持续流失状态。
可以说,目前的中部地区是全国范围内,仅次于东北地区的第二大人口流失地。
而纵观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恰恰都属于交通条件反倒不那么突出的“四极”。
这一现象,很难说只是偶然性的。可以推测的可能性原因有:
正由于交通过于便利,中部城市反倒更难汇聚人气;正因为全面开放,各种资源可能更容易流动、分散,乃至遭遇虹吸……
所以,尽管郑州背靠的河南,总人口是西安背靠的陕西的2.5倍,但若换个角度看,西安作为西北五省份的大区中心城市,它的腹地实际反倒比郑州更大。
这也是中部省会城市所共同面临的软肋:
哪怕在省内再强势,也并没有明显的跨区域的腹地。
看到这一点,对于西安、郑州这两座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势,答案或许又不一样了。
04
其实,关于西安和郑州的差异,从各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所确定的城市定位也能够看出端倪。
西安的城市性质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
城市功能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
郑州的城市性质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城市功能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很明显,西安的城市性质、功能都更为复合。
而眼下,外部环境的天平和国家战略的天平,都是在向西安这边倾斜。
千万不可低估这种影响。正所谓:
“一座城市的发展要靠自我奋斗,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