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07 20:30作者:
“咚咚锵、咚咚锵”,循着急促而有韵律的锣鼓节奏,英歌槌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有力的弧线,潮汕英歌舞队迈着矫健的步伐登场,鼓槌翻飞,步伐铿锵,气势如虹。围观群众立马将表演队伍里三层外三层紧紧包围。
2025年春节,潮汕非遗英歌舞登上春晚舞台,让这项源自潮汕、被誉为“中华战舞”的非遗文化,再度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也成为今年春节期间最“硬核”的年味担当。
今年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文旅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黄璜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今年春节假期时间更长,国内游客的出游半径更大、旅游消费更多、旅游体验更深入。特别是在春节申遗成功的背景下,庙会、英歌舞、醒狮、游神、社火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民俗活动成为春节假期亮点。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良渚古城等文物场馆和文化遗产成为重要旅游景区。
此外,随着中国过境免签政策的持续升级和“非遗春节”叠加,传统年俗对外国游客产生了强大旅游吸引力,北京、西安等国际旅游城市入境游客数量快速增长。
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入境游门票订单同比增长180%,入境游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六成。同时,在国外社交媒体上,“China Travel”话题升级为“Chinese New Year”。
首个“非遗版”春节
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关于潮阳英歌舞的视频和照片,知名旅游博主夏阳(ID:长腿叔叔)曾专门去广东汕头市潮阳区凤岗村看英歌舞,“主要是为了看英歌舞,再顺便去周边转转”。
他提到,春节期间当地每日都有英歌舞巡演,自年前持续至正月十五。当地的英歌舞巡演大都是村里自发组织,尽管每天都有演出,但确切的日程安排对游客而言仍是未知之数,全凭街头巷尾的偶遇以及热心居民的信息传递。“什么时候开始,哪里出现,我们都不知道,只好在街上瞎溜达,突然哪里一声炮响,人群都朝着一个地方跑去,我们也跟着跑,然后英歌舞就突然出现了。”
英歌舞表演。摄/夏阳
在夏阳看来,英歌舞巡演非常震撼,“又老又潮”,但对于英歌舞演员和观众来说,也很辛苦。出于好奇,夏阳曾跟了英歌舞队两天,据他描述,早上九点他就在村里守候,直至十点左右,英歌舞队终于现身,他们边巡演边走街串巷,吸引了大批村民与游客跟随。“他们有时候也会停下来休息,中午在一个小庙里面吃饭、补妆,下午一点又开始,直到五六点才结束。”
英歌舞队员在表演间隙休息。摄/夏阳
春节期间与英歌舞相关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广受欢迎,而今年,英歌舞更是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使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在今年春节期间持续出圈,成为春节“最强氛围组”。
事实上,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非遗文化无疑是今年春节假期的核心亮点。
据美团旅行数据,春节假期前五日,“非遗”搜索量同比上涨212%,“非遗体验”搜索量上涨387%,“非遗手工”搜索量上涨790%,“春节庙会”搜索量暴增633%,“古城酒店”搜索量上涨228%。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苑利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标志着春节文化获得全球价值认同,激发了国内外华人群体以非遗为载体重塑节日传统的文化自觉,实现了春节作为人类遗产的全球共享。
他说,自2003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公众的认知已实现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保护”的范式转换,使春节真真正正地回归到了民间。
因此,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与年俗年味,成为今年春节旅游新玩法。
国内知名摄影师陆建华每年都会选择旅行过年,今年年初逛完南京秦淮灯会之后,他一路往南,从福建省武夷山市、龙岩市、漳州市,一路到晋江市、福州市。他说今年的年味相比往年更浓,各地都安排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龙岩市的汀州古城,他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小县城里,有这么浓郁的年味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
秦淮灯会。摄/陆建华
汀州古城。摄/陆建华
来自温州的林浩今年春节选择带着家人前往安徽省黄山市旅游过年,在黄山风景区,他不但游览了风光,还体验了徽州非遗鱼灯表演和徽州版画拓印,意外过了一个非遗年。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推出超4000项约2.7万场次的文旅活动,体验地方年俗、关注非遗活动成为今年春节的一大看点。
例如,春节期间,北京推出5600多场文旅活动,向游客发放非遗漫游地图、庙会地图等,让市民游客深度体验北京的非遗之美;苏州汇集全国200多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举办首届“姑苏年市·新春非遗游园会”,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酒店预订上涨。
与此同时,“非遗+科技”让春节的仪式感拉满。黄璜表示,科技和文旅深度融合,沉浸式演艺、VR视频、机器人服务、无人机表演等成为春节假期的文旅新元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例如,在山西省平遥古城,借助VR技术,可以看双林寺韦陀是如何炼成的,还可以漫步古城,沉浸式体验平遥古城的市井烟火气。非遗不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通过年轻化表达、沉浸式体验,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不过,苑利也指出,当前近八成的春节文旅项目仍停滞在非遗元素的表层展示,还缺乏对传统仪式内核的发掘。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传统庙会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让庙会成为传播传统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
他建议,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到传统节日研究中来,并通过与狂欢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将中国传统春节的独特价值发掘出来,并通过中国传统春节传承传播方式独特性的寻找,让中国的传统春节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值得关注的是,春节期间的非遗文化活动也带动了新消费的增长。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有非遗表演的唐山河头老街搜索量同比上涨449%,带动附近酒店搜索量暴涨超1300%;北海老街附近酒店搜索量上涨超920%;有新春鱼灯巡游活动的屯溪老街附近酒店搜索量上涨超292%。此外,自1月1日以来,“英歌舞”搜索量同比上涨582%,“英歌舞写真”搜索量环比上月增长710%,汕头、潮州、揭阳为三大热门搜索城市。
“China Travel”到“Chinese New Year”
免签范围扩大、入境签证便利化与首个非遗中国年的叠加效应,给更多外籍游客到中国体验非遗春节的动力。在境外社交媒体,“China Travel”话题升级为“Chinese New Year”,外国博主分享的“自贡灯会”“泉州提线木偶”等内容引发大量关注。
可以说,入境游的高速增长,成为2025年春节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消息,今年春节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计保障1436.6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6.3%。其中,外国人95.8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22.9%。
携程发布的《2025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入境游门票订单同比增长180%,入境游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六成。同程旅行数据也显示,在“China Travel”热潮带动下,同程旅行平台“非遗”相关景点及产品搜索热度同比上涨87%。
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十大入境游客源国依次为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英国、泰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日韩、新马泰等短线入境游订单同比去年春节增长130%,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长线入境游同比增长近120%。
地域分布层面,深圳、上海、广州稳居入境游目的地前三名,哈尔滨依托冰雪旅游跻身前八,重庆因为深受东南亚游客喜爱位列前十。非遗年味目的地例如石家庄、福州、西安入境游订单同比去年春节分别增长50%、52%、97%。
作为入境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广东在春节假期推出“非遗贺新春”“过年睇大戏”等逾千场充满岭南特色的活动,广邀海内外游客体验,在潮汕地区,甚至有外国博主慕名而来学习英歌舞。又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信息,春节假期广州接待入境游客4.6万人次;福建出台促进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发布福建10条入境旅游经典线路,推动泉州建立“1+N入境游客服务驿站”。据厦门边检总站预测,假期福建口岸出入境旅客量超19万人次,日均出入境旅客量较1月增长约18.6%。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王笑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当前国际客群分层明显,既存在高净值客群,亦包含大量追求性价比的背包客群体。此外,入境游客对中国旅游的偏好已从故宫、长城等传统景点向成都菜市场、义乌商贸城等生活场景迁移,“主客共享”体验模式受追捧。
黄璜认为,促进外国游客入境旅游,首先应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发具有全球旅游吸引力的入境旅游产品。同时,应根据外国游客的旅游习惯和消费偏好,破除预约、支付、住宿等方面的障碍,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品质,并面向外国人开展精准旅游营销,提升我国旅游景区的国际知名度。
王笑宇进一步指出,当前境外游客在获取我国权威、实时的多语种入境旅游指南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他们主要依赖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旅游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碎片化且准确性有待验证。
王笑宇建议制定类似“入境旅游公共服务国际化标准”,同时开发国家级入境旅游数字平台,整合多语种出行指南、电子支付攻略、公共交通使用方法以及紧急救助联系方式等实用信息,为境外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他认为地方政府可以考虑与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合作,共同开发针对境外游客的“服务攻略包”。这些攻略包将涵盖城市特色景点、美食推荐、住宿预订、特色文化体验、非遗活动展示等内容,为境外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比如很多外国游客对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广东醒狮感兴趣,但在哪里能体验到这些传统非遗年味,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如果能有一个能实时更新的指南,无疑将极大提升他们的旅游体验度。”王笑宇说。
作者:陈淑莲
编辑: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