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怕!如果当初决策层相信了许小年,中国可能会比现在落后二十年

时间:2025-10-20 08:30作者:

这些年,总有一些经济学家的话听起来高深莫测,可仔细一品,却和现实越走越远。许小年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他的不少预测,如今回头看,几乎成了“反向指标”。有时候不禁后背发凉:要是当年真按他说的那套来,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光景?

那些年,许小年说错的几个“大判断”

2008年金融危机,国家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重点发力基础设施建设。许小年当时激烈反对,说这是“扭曲市场”“必然导致产能过剩”。可结果呢?中国就是靠那轮基建投入,建成了全球最长的高铁网、覆盖最广的高速公路系统。没有当初的布局,哪来后来电商物流的畅通、中西部的脱贫提速?要是听他的,今天很多地方恐怕还是“山路十八弯”。

再看2010年前后,他多次预言“中国房地产泡沫马上要破”,主张政府不该干预,让市场自然崩盘。可中国采取了渐进式调控,没有硬着陆,避免了美式次贷危机式的社会冲击。老百姓的家庭资产没有一夜蒸发,经济大局稳住了,这难道不是更负责任的做法?

更离谱的是2015年,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他冷嘲热讽说是“概念炒作”。但今天回头看,中国的移动支付、电商平台、人工智能,哪一样不是从那波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如果我们当初因为他一句“不该搞”就放弃,今天在全球数字经济领域还有什么话语权?

如果真听他的,今天我们会面对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国家在关键领域的投入和引导:

中西部很多地方可能还通不了高铁,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还要翻山越岭。资本是逐利的,没有战略性的投入,社会公平和区域均衡从何谈起?

高科技领域,如果也信了“造不如买”那套,今天恐怕不止芯片被“卡脖子”,大飞机、新能源、北斗系统可能都停留在图纸阶段。那我们面对的,就不只是技术落后,更是发展主动权的彻底丧失。

更别说医疗、教育如果全面市场化、私有化,普通家庭看病、上学得背负多重的负担?中国的脱贫攻坚、义务教育普及,这些关乎亿万人命运的大事,在纯粹市场逻辑下几乎不可能实现。



为什么他的观点总是和现实“拧着来”?

细看许小年的言论,会发现一个模式:习惯用教科书式的市场经济理论,来硬套中国的复杂现实。中国的发展路径,是摸着石头过河闯出来的,不是任何本教科书可以预设的。当他用理想化的“市场原教旨”框架,来否定一切政府引导和产业政策,结论自然就跟现实越走越远。

而且,他似乎总是忽略了一点:中国是一个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发展不能只顾效率不讲公平,不能只看短期不看长远。有些事,市场不会主动去做,但国家必须做。

历史不能假设,但教训值得警惕

今天,中国的高铁飞驰、蛟龙入海、北斗组网……这些成就是怎么来的?是在争议中坚持实干来的,是在立足国情中探索出来的。而那些一路唱衰、一路判断失误的预言,反倒成了反面教材。

说实话,我们应该庆幸,关键时刻的决策,没有受到这类脱离实际的声音的干扰。发展路上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但若脱离国情、空谈理论,甚至把批判当目的,那这样的声音,不听也罢。

回头看,不是要否定批评的价值,而是要分清什么是建设性的意见,什么是脱离实际的空谈。中国这辆列车能稳步向前,正是因为始终把握着自己的方向盘。


展开全部内容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本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