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6 08:00作者:
文|元景一
编辑|娱叔
罗永浩一句“西贝预制菜太恶心”,让餐饮圈炸了锅。
谁也没料到,西贝为自证清白开放后厨,却暴露了比预制菜更糟的问题。
就在舆论发酵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纷纷下场发文。
不提人名,不点名道姓,却句句暗指罗永浩。
面对罗永浩的吐槽,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第一反应充满火药味。
“店里说‘挺好 ',转头就翻脸说恶心?你是网络黑嘴。”
消费者用餐时的评价和事后反馈本就可能存在差异,而西贝老板的做法是直接公开了罗永浩一行的消费记录,后来又在朋友圈发言侮辱对方。
为了反驳大众对门店预制菜的指控,西贝紧急宣布“即日起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并声称会直播罗永浩菜单的做法。
此后数十家媒体记者带着直播设备涌入西贝门店,这场本应是“自证清白”的公关活动,却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西贝所谓的每日现熬鸡汤,就是熬煮兑水后的鸡汤包。
且不说店内十几种菜品都是加工好的料包,肉是冻品,菜居然也不是新鲜的!
记者曝光西贝店内一年集采一次羊肉、西兰花保质期长达2年的消息让不少人大惊失色。
不为别的,西兰花和冷冻保存的肉类,也是儿童套餐里的配料。
网友们调侃的“1岁的宝宝吃着两岁的西兰花”让消费者们觉得又好笑又心酸。
更令人震惊的是,官媒的媒体记者们,还发现了店内厨师的诸多不规范操作!
先是西贝某门店厨师长发视频展示店内小炒肉做法:
不戴厨师帽、不戴口罩,却左手戴表右手戴镯的就开始炒菜了!
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这属于明令禁止的行为。
杭州交通记者探访该门店,厨师长承认后厨20多人,只有4-5人有厨师证,连这位厨师长都没有证。
这番自证清白显然是火上浇油,让大众心中怒火更旺。
没想到极目新闻记者目睹了更离谱的一幕。
西贝某门店用手勺挖下水道污物,使用完又将其放回了锅内。
种种操作,简直是自杀级的公关。
而接下来多家品牌的联合发声,更像是一场对消费者的服从性测试。
西贝的材料、餐食制作过程被公开后,家长群体的反应最为激烈。
西贝一直主打“儿童友好”的概念,累计出售超400万份的套餐,西兰花不仅是冻品还因产地不符涉嫌虚假宣传。
许多宝妈宝爸都表示不会再带孩子去吃了。
而在西贝更多详情被曝,舆论争议越发火爆的时候,有一些消费者还在力挺西贝。
“西贝口味好,孩子爱吃”“西贝干净卫生”“西贝倒了,很多人面临失业”。
且不说干净卫生本就是餐饮底线,怎么连道德绑架这一套都玩起来了?
“同行是宿敌”这一说法,此时也不灵了,多家品牌下场站队西贝。
半山腰云南菜、叮叮懒人菜、巴奴火锅齐心协力地吐槽:
“平台、公知在逐渐勒紧餐饮人脖子上的钢丝绳!”
信良记董事长李剑的反应更为激烈。
这位罗永浩曾经的合作伙伴,公开悬赏20万元叫板:
“谁能证明连锁餐饮不用冷冻原料和添加剂,我就给钱!”
他在直播中直言:
“不可能让餐饮回到鸡现杀、猪现宰的时代,效率怎么办?”
这话看似有理,实则是在偷换概念。
预制菜餐饮门店给预制菜供应商付出的成本一般都不到售价的三成,而终端价格却和现做菜品相差无几、甚至高于现做菜品的价格。
但消费者早已经看穿了这些品牌发言的套路,概不买账:
“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菜价怎么没降?”
这些餐饮人高高在上地说教着消费者,企图让大家躺平,认可预制菜是行业常态。
消费者们激烈地谴责这些观点,全国各地的中小餐馆却纷纷开启后厨直播,镜头从食材验收一直拍到出锅装盘。
“透明化生存”一直是这些品牌即使宣传也达不到消费者预期的难题,却成了中小商家的竞争优势。
这一周里西贝、罗永浩的相关新闻频登热搜。
而就在如今几方吵得不可开交时,几家权威媒体的发文倒很耐人寻味、富有深意。
新华社发文“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这句话精准戳中了争议的核心。
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企业一边标榜 “现做现卖” 收取高价,一边偷偷使用预制料包的双重标准。
如果西贝一早公布儿童套餐里面全是冷冻食材,还会有家长带孩子去吃吗?
公开自己是预制菜品牌依旧能爆红的品牌不是没有,米村拌饭就是很好的例子。
消费者说它后厨最忙的就是剪刀和微波炉,米村拌饭就透明化自己的预制菜种类。
米村拌饭做到了种类丰富、价格亲民。
21元在西贝只能买一个“传统炝面馒头”,在米村拌饭却能买到一份石锅饭。
事实证明,一份9.9能吃饱、30元能吃好的饭,就算是预制菜,消费者也不会去骂它!
反观西贝品牌,从2022年至今明明申请了多项预制菜制作、保存专利,贾国龙却依旧傲慢地说“西贝一样预制菜也没有。”
消费者的态度就是:
“你有你的专利,我也有我选择的权利。”
如今人民日报发文,更是从头到尾没提罗永浩,却字字句句都不离他。
9月14日的文章直接给出了答案,这篇文章通篇都是对预制菜的科普。
是否属于预制菜,要看加工方式,而不是企业自说自话。
但按目前国内的标准,西贝那些提前加工好的食材,虽然保质期久,却的确不算是预制菜,只能算作“预加工”。
法律定义的预制菜和消费者理解的“预制菜”存在的偏差实在太大!
这种认知的鸿沟,也正是争议的根源所在。
人民日报的文章仿佛是在向我们描述,如果对簿公堂,罗永浩胜诉的可能性或许很小。
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场风波或许来得正是时候。
本来随着国内预制菜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关于预制菜的争议本就无法避免。
而正如新华网所说“把预制菜拿到阳光下晒一晒”,争议才能推动行业进步。
希望餐饮人能意识到:
预制菜本身没有错,但消费者既不是想对预制菜喊打喊杀,也不是要听贾国龙美化预制菜“是一种科学、一种工艺”。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对自己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应该有知情权!
当标准清晰了,信息透明了,消费者才能吃得明白,企业也能在规范中良性竞争。
参考资料:
界面新闻|西贝儿童餐涉嫌虚假宣传,后厨西兰花产地与广告不符
极目新闻|西贝员工用漏勺疏通厨房下水道引质疑,锅里有个相似漏勺,客服:工具选用和操作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