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4 05:00作者:
01
2025年,作为经济第一强省的广东,本科录取线史无前例地连降三次,骤降整整36分。
即便如此,全省20多所民办大学,只有9所是招满的,民办本科的总缺额,依然高达惊人的2.5万名。
一所湛江的科技学院,计划招收8000人,结果第一轮只来了1000多人,缺口率高达84%。经过三轮“打折促销”式的补录,仍然有2000多个空位。
隔壁广西更魔幻,第四轮征集志愿,直接喊出了“不设分数线,报名就能上”的口号。
02
遭遇招生“滑铁卢”的学校并不是少数。
上海一所民办高校2024年在江西、四川、河南、贵州等地招生都面临不同程度断档,更是在上海首轮投档创下“0报考”的纪录。
学校停办、教职工被裁员、上千名新生放弃入学、高考招生大范围缺额、志愿征集无人问津、甚至出现“0投档”情况……
民办高校迎来一记记重拳。
过去三四十年间,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一路疾驰狂飙,驶入了快速发展时代。
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民办高校789所,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994.38万人,已然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
然而,寒冬之下不得不直面,曾经辉煌一时的民办高校,逐渐变得不“香”了。
03
为什么高考报名人数明明再创新高,民办大学却招不到生源了?
招生遇冷背后,动辄上万的高昂学费是不可不谈的一个影响因素。
例如上海兴伟学院,学费标准一年149985年,仅学费加住宿费,本科4年共需向学校缴纳64万元,加上生活费和其它杂费,70万也不一定能读下来。让不少新生直呼“遇上学费刺客了”、“这个学真的上不起了!”
学费的确贵。
这几年,民办大学的学费坐上了火箭。一年3万、5万是起步价,部分艺术类专业甚至高达7万。广州华农珠江学院,学费从1.75万涨到3.5万,翻了一倍。
2023年,南昌工学院、南昌交通学院、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等多所民办本科院校对2023年收费标准调整公开征求意见,三所院校本科专业学费标准均存在不同程度上涨,据公开资料显示,学费最大上涨幅度为51.52%。
算一笔账:一年学费加生活费,少则6万,多则9万。四年大学读下来,就是30-40万。
这笔钱对于一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来说,意味着一套房子的首付。
过去,家长们愿意咬牙。他们相信,这是一笔对未来的投资,是孩子改变命运的跳板。砸锅卖铁,也得供。
但现在,家长们,或者说整个社会,都开始重新审视这笔投资的“回报率”。
回报是什么?是就业。
武汉街头采访,00后大学生无奈说的,毕业后找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都异常艰难。
花掉一套房的首付,换来的可能是一个“毕业即待业”的孩子,或者一个穿着学士服去送外卖的“骑手”。
所以,不是家庭突然付不起了,而是大家想明白了:为一张含金量不高的文凭,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不值了。
04
如果仅仅是学费贵,或许还能忍。
更让家长们无法接受的,是高昂学费背后,令人堪忧的教学质量。
学校为了完成招生KPI,疯狂开设专业。但这些专业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这似乎不在他们的首要考虑范围。
在民办本科普遍遇冷的同时,那些优质的公办高职院校,招生却异常火爆。
甚至出现了“本升专”的现象:河南一所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其高铁设备检测专业(专科文凭),竟然要求报考者具备本科学历。
为什么?因为就业,因为确定性。
这个时代,社会的共识变了。
过去,鄙视链是:985>211>普通公办>民办本科>专科。
现在,一条新的鄙视链正在形成:强就业专业>名校光环>普通专业。
与其花40万去一个三流民办读一个“天坑”专业,毕业后前途未卜;不如花更少的钱,去一所王牌高职,学一门能吃饭的硬核技术,毕业就能进国企、拿高薪。
所以就出现了,江西三个高考生,放弃清华北大,转投C9高校的王牌专业,气得老师跳脚,直接解散交流群。
广东的招生困境,只是一个开始,一个信号。
它预示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洗牌时代,已经到来。
民办大学将迎来倒闭潮。
来源:家长100综合
编辑:杜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