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美军可打击中国境内5万个目标,令其在15分钟内瘫痪!

时间:2025-07-18 11:31作者:

2008年,约瑟夫·格利高里·迈哈内在接受美国“政治”网站采访时表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如驻日美军、韩国的军事设施以及关岛的战略力量,已经成功形成了对中国的“包围圈”。他指出,美军只需使用常规武器,就能够在短短15分钟内,精确打击中国境内的任何目标。此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布局被视为他论点的依据,包括日本、韩国及关岛的军事力量,其中包括海军舰艇、战略轰炸机及其他先进武器。

到了2023年,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的报告,再次扩展了这一观点,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国的威胁论的渲染。报告中提到,若中美发生冲突,美军计划动用先进武器,包括高超音速导弹、B-21隐形轰炸机等,旨在首轮打击中摧毁中国境内约5万个军事和经济目标。然而,这一数字引发了外界对美军打击能力的质疑,尤其是考虑到5万个目标在技术和后勤支持上的挑战。

尽管到2025年仍未出现任何新的大规模冲突报告,然而,美国智库与官员的类似言论依然层出不穷,这些言辞已逐渐演变为中美博弈中的一种“舆论武器”。这些言论并非偶然或孤立的事件,而是美国长期对华战略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塑造中国作为一个潜在威胁的形象,并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及盟友扩展提供理论支撑。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始终致力于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而中国的崛起无疑对其形成了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夸大美军打击能力成为一种常见的策略,既能够震慑潜在对手,又能为美国争取更多的军费预算支持。在美国的主力远程武器之一“战斧”巡航导弹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威胁的实际距离。战斧的飞行速度大约为每小时885公里(约550英里),假设从亚太地区的海军舰艇发射,若目标位于中国沿海地区,距离可能在1000公里左右,导弹的飞行时间就会超过半小时,远远超过迈哈内所说的15分钟时间框架。

即便是更先进的高超音速导弹,虽然其飞行速度可达到每小时数千公里,但从导弹发射到命中目标的全过程,包括目标的定位、指令传达和飞行时间,依旧难以在15分钟内实现大规模的打击。要在短短几秒钟内击中5万个目标,这样的频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做到,甚至远远超出了现代战争的指挥与协调能力。

打击如此庞大的目标数量,要求具备极其精密的指挥系统和协调能力。每一枚导弹的发射涉及目标分配、数据传输、载荷装载及瞄准等多个环节。例如,美国海军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一艘舰船最多可搭载约90枚“战斧”导弹,然而即便是全舰同时发射,这也仅能针对其中极小部分目标,远远无法应对5万个目标的巨大任务量。

现代战争的指挥系统需要实时处理大量数据,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而这对任何军事网络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自2000年代起积极发展防空系统,装备了如S-300、HQ-9等先进防空武器,近年来还成功引进了S-400防空系统,并试验了反导技术。这样的防空体系覆盖了中国的主要城市和工业区,能够有效拦截来自海空的巡航导弹以及高超音速目标,使得美军的常规打击手段面临很大挑战。

如果美军发起大规模的导弹攻击,许多导弹可能会在进入中国领空前就被击落,甚至很难做到“瘫痪”中国的战略效果。回顾历史,美国在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等战场上成功实施的大规模打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国家相对较弱的防空能力,而中国显然不在这个范畴内。

中国的广袤国土和复杂的战略布局使得打击更具挑战性。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重要设施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很多关键目标藏身深处内陆或地下,这无疑增加了美军攻击的难度。举例来说,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震慑行动”主要集中于数百个目标,且大多是城市区域,而中国的战略目标显然更加复杂和多样。

不仅如此,中国拥有东风-41等洲际弹道导弹,具备强大的二次核反击能力,意味着任何针对中国的大规模攻击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美国在承受这种潜在代价时,无疑需要考虑更加谨慎。

从后勤和库存的角度来看,这一大规模攻击计划同样面临严峻考验。军事行动需要大量的资源保障,但美国在这一方面存在明显短板。2025年时,美国海军的“战斧”导弹库存大约为数千枚,加上其他类型的导弹,其总数也远远低于5万个目标所需的数量。即使动员所有舰艇和潜艇来发射,也只能覆盖目标的极小一部分。而高超音速导弹虽在研发中,但其生产成本高昂且产量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部署。因此,美军的导弹库存即使加上其他精确打击武器,仍难以支撑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攻击计划。

另外,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弹药生产能力不足,导致五角大楼在面临可能与中国发生全面冲突时,曾明确表示,美军可能在几周内耗尽其精确制导武器的库存。与此相比,中国的工业基础更为雄厚,能够迅速转产军事需求,这使得中美在后勤支持上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即使美军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导弹,后续的弹药补给也难以快速跟上。由于美国的亚太基地距离中国相对较远,且运输船只和飞机在战时极易成为攻击目标,因此支援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也面临着严重考验。

面对美方的这些挑衅言论,中国有时显得冷静且耐心。近年来,中国在军事现代化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增强了防御能力,也大大提升了战略威慑力。例如,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实现全球覆盖,彻底摆脱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2021年中国成功试验了陆基中段反导技术,进一步提升了防空能力。

同时,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东风-21D和东风-26“航母杀手”等武器的服役,也表明中国不仅具备强大的防御能力,更具备应对美军挑衅的战略能力。此外,中国的强大制造业为其提供了技术储备,尤其在无人机、人工智能和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突破,这些技术既能用于民用,也为军事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

尽管面临美方的压力和挑衅,中国始终强调自己的和平发展道路,并未寻求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划定了明确的红线,警告美方不要踩入这个敏感领域。通过保持战略定力,中国能够有效应对外部压力,捍卫国家利益。

总结来说,美国专家声称能够在15分钟内打击中国境内5万个目标,并使其“瘫痪”的说法,缺乏现实依据。从技术、后勤和战略层面来看,这种说法更多地反映了一种心理战与战略威慑的目的,而非切实可行的军事方案。面对这种言论,中国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军事与科技力量,逐渐缩小与美军的差距,并稳步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中美之间的博弈是长期且复杂的,但最终的较量,不在于言辞上的夸张,而在于谁能够在技术、工业和智慧上占据优势。

展开全部内容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本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