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2 23:00作者:
青岛举行的上合防长会上,巴铁防长阿西夫的一句“这应该对中国的销售有好处”让各大军事迷沸腾了。他在谈的是当前最热门的传闻,即中国将在明年向巴基斯坦交付最尖端的歼-35隐形战斗机。
阿西夫公开明确表态关于此次军备购买事宜,此前买过中方的歼-10系列和红旗反导系统,在印巴边境问题上大放光彩,这次面对歼-30和红旗反导以及空警系列,巴铁还能忍住吗?
不得不说,关于巴基斯坦获得歼-35的消息从去年起就不断被翻炒。各种细节说得言之凿凿,有说中国将打包出售歼-35、空警-500预警机,甚至可能包括红旗-19反导系统;还有说巴基斯坦飞行员已经在中国的基地进行秘密培训;更有甚者称首批战机铁定在2026年就列装巴空军等等。
更关键的是,这些说法似乎得到了“巴基斯坦政府官方账号”的某种程度背书,这无疑增添了其可信度。
不过真正的辟谣来了,央视新闻在当地时间6月27日发布报道,明确指出了阿西夫防长是在青岛参加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期间,面对媒体时做出了这番表态。
他直接否认的核心是交付时间点,“否认了中国即将在2026年向巴基斯坦交付歼-35战机的消息”。他特别强调,那些所谓“马上”就要交付的新闻,“只出现在媒体上”。
当阿西夫随后说出那句意味深长的“这应该对中国的销售有好处”时,看似是在给风传的军售计划泼冷水,但其背后蕴含的逻辑其实异常精明,他既没有直接否认军购交易本身,却成功地将世界关注焦点从“交易是否存在”引向了更核心的“中国为何积极放风”上。
这种表态方式,既维护了中巴传统友谊的面子,又巧妙地给巴方后续谈判增加了筹码空间。
仅仅把阿西夫的话解读为对中国的调侃或小抱怨就未免太浅了。
他直接划清了“媒体传闻”与“官方实情”的界限。他明确指出那些甚嚣尘上的交付消息只是“出现在媒体上”,这实际上是在为外界过分狂热的期待降温。但他并未否认一件事:巴基斯坦确实对中国第五代战斗机,歼-35抱有浓厚兴趣,购买计划本身是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其次,他那句被广泛引用的“这对中国的销售有好处”实在是非常高明。仔细琢磨,这话至少有三层深意:第一层是暗示中国或中方支持者为促成军售有释放信号的动机;第二层是为巴方“辟谣”提供了看起来合理的理由,维护了巴国内舆论情绪;第三层更为关键,这相当于是在提醒其他潜在买家:看到了吧,中国五代机很抢手。
不过这也证明了一件事,巴铁确实不会在明年接收中国战机。排除了短期内获得歼-35和红旗反导以及空警-300系列的可能。这符合当前的公开信息,歼-35作为我国一款尖端五代机,其空军版本(歼-35A)和海军舰载版本尚处于提升产量和完善战力的关键阶段。
中国自身的海空军面临着紧迫的装备需求,有限产能必定优先保障解放军自用,这是国际军售中“内需优先”的规定。
那些“迫在眉睫的交付”谣言可以散了,就算要出口也要先保证我们内部的需求满足了才行,歼-35合作项目本身的大门要等出口版本成熟了才能商讨,而当前,还没有具体的订单。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2026年无望”的确认一出,整个南亚乃至全球各国都松了一口气,其中最高兴的莫过于印度。
印度空军最担心的噩梦之一,就是宿敌巴基斯坦一夜之间获得五代机技术,在制空权上对其形成“代差”碾压。阿西夫的表态明确告诉印度人,2026年这个最早时限被打消了,短期内至少不会出现这种颠覆性局面。这给了印度宝贵的喘息之机,印度军事媒体肯定会借此继续鼓吹其现役战机,如升级版苏-30MKI和“阵风”所谓“优势”。
然而,短暂的喘息并不能解决印度自身深陷的五代机困局。回顾印度五代机之路,充满了挫折与巨额学费:印度曾斥巨资参与,但因对苏-57性能、成本失控和“地位不对等”严重不满,最终在2018年退出该项目。十年蹉跎,钱花了,时间浪费了,飞机没了。
退出苏-57后,印度将目光投向了美国的F-35,但这条路同样布满荆棘。美方提出了严格的技术转让限制、高昂的价格以及要求印度放弃与俄罗斯在S-400防空系统上的合作等严苛的政治附加条件。这使得拥有庞大俄制武器体系的印度陷入两难。
随着时间流逝,印度的选项越来越少。近期迹象显示,印度确实被迫在重新审视俄罗斯的苏-57E(出口型)提议。俄罗斯这次拿出了更大的“诚意”,不仅同意较深度的技术转让允许印度在本土生产,据俄卫星通讯社2025年5月报道,俄方甚至开放了部分源代码,允许印方集成部分国产武器系统。
虽然这比F-35条件宽松,但放弃F-35、接受曾被自己“嫌弃”的苏-57,对“大国自尊”极强的莫迪政府而言,心理上极为难受。巴方歼-35的延迟,虽然缓解了空军层面的压力,但并未让印度逃脱被迫做出艰难抉择的困境。
印度都急了,巴铁为何不急?
很多媒体把目光集中在歼-35交付推后的“坏处”上,却没有看懂巴方的盘算有多深远。站在巴基斯坦的立场上,它根本没有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急切地去“催货”。
如前述,歼-35的生产线还在爬坡中,中国军队自身需求庞大且优先。巴方深刻理解在解放军形成足够规模的战斗力前,向外大量提供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少量早期交付,也仅限于测试和人员训练目的,形成实质作战力量仍需时日。
因此期望明后年就大规模部署纯属媒体臆想。巴空军真正不急的核心底气,来源于其已获得的王牌,歼-10CE多用途战斗机。这款战机自列装巴空军以来,通过与友军和对手的四代/四代半机的较量,已经通过实战性演习及边境摩擦的检验证明了自己。
在歼-10CE已然确立对等甚至局部优势、确保当前空防无忧的前提下,巴空军对五代机的需求并非十万火急,更多是着眼未来10-15年的长期战略规划。空军现代化更新本身就是个长期工程。
时间站在买家一边。巴方可以更清晰地观察歼-35后续发展、价格变化,也可能等待中国推出更适合其经济承受能力和作战需求的“定制化”或“简化版”外销型号。歼-10CE合同已被证明是成功案例,这增加了巴方讨价还价的信心。
巴方只需稳住现有均势,就可以坐视印度在其五代机采购的泥潭中持续挣扎。印度无论最终选择俄制苏-57还是美制F-35,都将付出巨大经济、政治和战略代价。印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在2025年初曾抱怨五代机项目“严重依赖进口”导致技术自主遥遥无期。
巴空军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将主力战机整合优化形成最强合力,并提升与空警-500等支援保障体系的联合作战效能。这些是看得见、摸得着、能立即提升战力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