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死地勤兵,气死飞行员,回顾中国空军早期那105架歼11的故事

时间:2025-07-01 15:30作者:

“俄罗斯一开始并不愿意向中国出售生产苏27的许可证,但在中方宣布的如果不转让许可证将把进口苏27的数量限制在48架以内,俄方最终做出了让步。”

2013年的时候,《中新网》披露了上述我国引进俄制苏27生产许可证,并将苏27国产化为歼11的种种细节。

【中国当年引进的苏27】

别看俄方当时让步了,但也给我国挖了一堆坑,接下来我们不妨就来聊一聊中国空军105架歼11战斗机的故事,那可真是“累死地勤兵,气死飞行员”。

广为人知的歼11国产化历程

1993年,俄罗斯同意签署向中国转让苏27生产技术的合同,此外合同中俄罗斯表示愿意给中国提供相关的配件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从1996年12月开始,因为正式从俄罗斯那里获得了苏27的许可证,沈飞开始建造生产线,并进行生产规划,打算在未来15年内生产200架苏27。

【战斗机生产线】

以中国的基建速度,苏27的国产生产线组建的相当之快。

在确定中国的苏27生产线可以开始组装苏27后,俄罗斯向沈飞提供了苏27的全套生产图纸。

1998年9月,沈飞生产出来的首架中国造苏27完成首飞,而从这之后出自中国苏27生产线上的飞机,则被称为歼11。

最早由我国生产的基础型歼11与苏27SK基本没有差别,不过随着中国不断量产和使用苏27,开始针对性的改进苏27,比如歼11B/11BS,就是后续我国利用国产部件生产出来的更为完善的型号。

【中国后来改进的歼11B】

但不得不说,这表面上看起来颇为顺畅的苏27国产化历程,背后却藏着军工人、地勤兵和飞行员疯狂填坑的心酸经历。

苏27国产化的幕后

前文我们说了,俄罗斯在相关合同中同意向中国提供相关的配件等,这些配件中就包含称得上是战斗机核心技术的发动机、雷达、机载设备以及武器系统等等。

可就是这些零部件,里头的大多数都不合格,相关部分的焊接工艺参数也都是错误的。

【在中国组装的国产版苏27——歼11】

再打开俄方移交过来的图纸一看,其编号整个乱套,沈飞的工程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整理图纸,测试机体各部分的焊接工艺参数。

后来好不容易蹚过了组装的坎儿,中国空军在使用过程中又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

举个例子,虽然当时沈飞在组装国产苏27时,尽可能挑拣走了那些不合格的零部件,使用标准件,但受到焊接工艺参数大量错误的影响,机体上的很多口盖无奈使用了传统的螺丝钉连接。

而受到国内较之俄罗斯显得高温潮湿的环境影响,国产苏27的机载设备很容易出现故障。

【苏27机舱内部】

此时就需要机械员卸掉口盖进行维修,有些口盖上的螺丝钉少说几百,不仅打开费时间,装回去还容易出错。

且螺丝铆接的方式不比焊接,每次飞行员驾驶飞机前后,机械员都需要逐个检查机体上的全部螺丝,发现松脱的只能手动挨个拧紧。

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完全规避国产苏27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飞行员时不时就会在飞行过程中感受到异常震动,每次飞行都提心吊胆的,大部分精力都拿去操心飞机会不会空中解体,简直气得不行。

【地勤钻进进气口检查战斗机】

地勤也很崩溃,在飞行员驾驶飞机降落后,只要报告在飞行过程中发现异常震动,他们就不得不跑前跑后的拿探伤仪全面扫描机体的各个连接部位,每次扫描都累得要死,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一起检查。

尽管最初我国计划是在俄罗斯的支持下,赶在2011年前生产并交付200架国产苏27,即歼11,但看看这架势,谁能遭得住?

于是我国开始铆足了劲儿搞苏27部件的国产化,争取不再从俄罗斯获取那些糟践人的不合格部件。

【在中国组装的国产版苏27——歼11】

到2004年时,我国交付给中国空军105架基础版歼11战斗机,而在这之后,除了发动机等极少数部件我国还得从俄罗斯引进,其他的绝大多战机部件我们都能自产。

之后生产出来的改型歼11战斗机,终于可以让飞行员和地勤兵松快松快了。

参考资料:

【1】《俄媒曝光中国苏27及苏30战机国产化过程细节(图)》 中新闻[2013.1.13.]

【2】《钻进滚烫的发动机喷口作业……他为战鹰保驾护航30年》 环球网[2024.11.25.]

展开全部内容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本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