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6 07:00作者:
那天收拾家里的老抽屉,翻出来一张泛黄的电话卡,上面"17951"几个数字都褪色了。我捏着这张小卡片愣了半天神儿,忽然就想起了咱们齐齐哈尔人以前打长途电话的那些事儿。
记得那会儿我家还在龙沙区安智小区住着,要往哈尔滨打电话都得先拨17951。我妈每次给我姥姥打电话,都得扯着嗓子喊:"妈!我加17951打的,长话短说啊!"然后就开始掐着表,生怕多说一分钟就多扣钱。
那时候咱们这儿有个说法,叫"三分钟亲情"。家家户户都这样,拨通电话先报平安,再说正事儿,最后紧赶着在三分半钟之前把电话挂了——因为超过三分钟就按两个计费单元算钱。我家楼下小卖部的王婶儿最精,每次给她在山东的闺女打电话,非得卡在2分58秒挂断不可。
12593这个号码就更逗了。咱们厂子里的工人都管它叫"省钱密码",晚上九点以后打长途能便宜不少。我二叔在大庆干活儿,每次往家打电话都得等到晚上,就为了用12593。有一回他喝多了,八点五十就拨号,结果话费多扣了两块多钱,被我二婶念叨了整整一个月。
那时候交话费都得去邮电局排队。冬天冷啊,大伙儿裹着军大衣在邮电局门口排长队,一边跺脚一边唠嗑:"你家上个月打了多少长途?""我家那小子往广州对象那儿打,花了八十多!"现在想想,那会儿为了省几块钱话费,真是能想出各种招儿。
记得最清楚的是2003年冬天,我爷生病住院,我爸天天得往北京打电话问专家。那时候买IP电话卡都得去中环广场那边的营业厅,我爸就成箱成箱地买,一箱子五十张,每张能打三十分钟。后来护士站的电话都被我爸打欠费了,医院还特意给我们病房安了个插卡电话。
现在可好,我闺女天天抱着手机跟她大连的同学视频,一聊就是个把钟头。我跟她说我们当年打长途的事儿,她瞪着眼睛问:"为啥要加数字?直接拨号不就行了吗?"把我给气的,这孩子是真不知道当年我们为了省话费有多拼。
前几天路过老邮电局,那儿早就改成奶茶店了。我看着店里的小年轻们一边喝奶茶一边视频聊天,突然就想起来当年在这儿排队交话费的场景。那些扯着嗓子喊"长话短说"的日子,那些冻得直跺脚也要排队买IP卡的日子,就这么一眨眼过去了。
这张老电话卡我到底没舍得扔,把它跟我爷的老怀表放在了一个盒子里。这些东西啊,都是咱们齐齐哈尔人过去的念想,是那个年代特有的记忆。现在网速是快了,话费是便宜了,可当年那种盼着远方亲人来电的期待劲儿,反倒越来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