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4 11:30作者:
话说现在这智能驾驶吹得天花乱坠,真能让人放心大胆地撒手不管吗?
最近西安这小米汽车的事故,恐怕得让不少人心里打个问号了。
这事儿啊,得从西安的赵女士说起。
那天她开着刚买没多久的小米汽车,标准版的,注意啊,是标准版。
加完油,寻思着跑了一天有点累,看到车上提示能开智能辅助驾驶,就想着歇歇脚,让车自己跑一段。
结果你猜怎么着?
这车速度嗖嗖地往上窜,直接朝着路边的桩子就去了。
赵女士当时就懵了,赶紧踩刹车,可还是晚了一步,砰的一声,撞了个瓷实。
车是撞坏了,人也吓得够呛,直呼以后再也不敢相信什么智能驾驶了,还是自己握紧方向盘靠谱。
事后,赵女士找到小米售后,想问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结果售后那边给的说法是,她买的是标准版,没装激光雷达,识别能力比较弱,路上的桩子啥的根本检测不到,出事故也正常。
这话一出,赵女士更来气了。
合着买车的时候也没人跟她说清楚啊,她一直以为这车是全智能的,这才敢放心地交给系统。
这售后也够直接的,直接把责任撇清了,倒是省了不少口舌,可苦了赵女士,差点成了“小白鼠”。
你说这事儿,到底赖谁?
是赵女士太信任智能驾驶了,还是小米汽车没把话说清楚?
其实啊,这智能驾驶的坑,可不止赵女士一个人踩过。
就说前阵子,上海也有个哥们儿开着小米SU7去试驾,想试试自动泊车,结果这车愣是没识别出车位线,直接给剐蹭了。
还有更早的,北京一位蔚来车主开着NOP+,结果系统没识别出前面的车,直接追尾了。
你看,这智能驾驶翻车的案例,还真不少。
说白了,现在的智能驾驶技术,还远没到让人完全放心的地步。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这智能驾驶再牛,也难免有出错的时候。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事故频频发生呢?
我觉得啊,一方面是现在的智能驾驶技术,还不够成熟。
虽然各个车企都在大力研发,但算法、传感器、地图等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另一方面,车企在宣传的时候,往往会夸大智能驾驶的功能,让消费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就拿这次小米汽车的事故来说,赵女士之所以敢放心地开启智能辅助驾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对小米汽车的品牌信任度比较高,认为这车是“全智能”的。
但实际上,标准版和高配版在智能驾驶功能上是有很大差异的。
更关键的是,车企在销售的时候,有没有把这些差异说清楚?
有没有告诉消费者,标准版的智能驾驶有哪些局限性?
如果没有,那就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了。
当然,消费者自身也要对智能驾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要知道,这玩意儿说到底只是个辅助工具,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
在开车的时候,还是要集中注意力,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智能驾驶再智能,也难保它不会犯错。
咱开车的时候,还是得自己多留个心眼,别把自己的安全完全寄托在机器上。
其实说白了,智能驾驶这东西,就像一把双刃剑。
用好了,能提升驾驶体验,减轻驾驶负担;用不好,就容易出事。
关键在于,车企要负责任地研发和宣传,消费者要理性地使用和认知,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人们出行的好帮手,而不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雷。
最后啊,咱还是得记住,安全第一,开车的时候多长个心眼总是没错的。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可别拿自己的安全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