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0 10:30作者:
2025年4月3日凌晨1点,沪昆高速浙江段,一辆问界M9以120km/h的时速平稳行驶。车内摄像头记录下惊人画面:驾驶员座椅完全放平,车主裹着毛毯酣睡,方向盘上的重力感应环被一瓶矿泉水压住。车载系统每隔15秒发出“请接管方向盘”的提示音,却被空调风声淹没。
这只是某问界M9车主群共享的“夜间巡航攻略”中的日常一幕。群聊记录显示,类似“一觉从黄山睡到上海”“福建7小时睡4小时”的“战绩”被竞相炫耀,而车企的警告沦为群里的调侃素材:“安全带拉醒?就当免费按摩!”
问界M9搭载的华为ADS 3.0系统,号称支持160种泊车场景和静止车120km/h刹停的AEB能力。一位车主在群内晒出夜间山路行驶视频:车辆自动避开落石、精准过弯,全程零接管。“这技术比人类靠谱多了!”视频配文收获300+点赞。
但哈尔滨工业大学车辆工程教授李明指出:“系统在常规路况表现惊艳,但突发极端场景仍存盲区——比如横穿高速的动物、掉落的不规则障碍物,现有传感器可能漏判。”
为规避系统监测,车主们发明了“矿泉水压方向盘”“橡皮筋绑重力感应器”等土法。更有人破解车机系统,将脱手报警间隔从15秒延长至5分钟。“就像考试作弊,刺激又上瘾。”群成员“夜行侠”坦言。车企的DMS驾驶员监测系统成为摆设:有人佩戴反光墨镜躲避眼球追踪,或用照片遮挡面部识别摄像头。
鸿蒙智行官网明确标注:“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但2025款问界M9升级的“零重力座椅”和“影院模式”,却让车主更容易放松警惕——躺平时视线低于仪表盘,手部脱离方向盘自然角度。
更讽刺的是,车企引以为傲的硬件升级服务,反被车主利用:新增的4D毫米波雷达让夜间巡航更稳定,侧面激光雷达提升变道安全性,这些本为安全的设计,反而助长了危险行为。
某新势力内部人士透露,车企其实掌握大量危险驾驶数据:“系统能检测到方向盘零扭矩、驾驶员闭眼、连续未接管,但主动上报意味自曝风险。”因此多数企业选择“数据静默”,仅在事故后配合调查。
律师张伟指出法律空白:“现有法规难界定车企责任——就像菜刀能切菜也能伤人,关键看使用者。但智能驾驶的特殊性在于,系统能力可能诱导用户过度信任。”
上海车主陈先生分享“惊魂一刻”:去年在沈海高速开启智驾睡觉,车辆未能识别施工锥桶,距护栏仅0.5米时被安全带勒醒。“现在想起来后背发凉,但下次困极了可能还会赌。”
而那些赌输的人再无法发声。2024年12月,某问界M9车主在青银高速追尾卡车身亡,行车记录仪显示其生前连续45分钟未接管方向盘。家属起诉车企,法院却以“系统多次发出警报”为由判车主担责90%。
平安车险最新费率显示:开启智驾功能时发生事故,保费上浮30%。“我们监测到开启智驾后驾驶员注意力下降47%,风险系数远超酒驾。”精算师王敏透露。这让车主更倾向隐瞒智驾使用记录,形成恶性循环。
理想汽车已试点“强制清醒系统”:连续15分钟未检测到视线聚焦道路,车辆自动驶入应急车道并呼叫救援。蔚来升级DMS3.0,引入脉搏监测,发现睡眠征兆立即收紧安全带。
问界M9车主群流传着“破解教程”,但华为工程师表示:“2025年5月硬件升级将部署生物识别方向盘——必须指纹认证实时握持,矿泉水瓶套路彻底失效。”
工信部拟出台《智能驾驶数据黑匣子标准》,要求车企实时上传危险操作记录。北京已试点“智驾信用分”:脱手驾驶超3次吊销智驾功能使用权。
资深汽车媒体人老蔡在群内发长文:“我们追捧科技,却忘了方向盘后坐着的是人,不是神。当年特斯拉‘幽灵刹车’教训还不够吗?”这条消息仅获7个赞,淹没在“求最新破解工具”的刷屏中。
深夜,某问界M9车主群跳出新消息:“刚用ADS穿越秦岭隧道群,睡了俩小时省了三百块代驾费!”配图是蜷缩在后排的身影。
与此同时,华为工程师正在测试ADS 4.0的紧急功能:当系统检测到驾驶员持续失能,将自动联络120并发送精准定位。或许有一天,技术真能兜住人性的漏洞。但在这之前,每一脚电门都是对生命的投票——选择清醒,还是沉溺于虚假的安全感?
互动话题:
你会信任智能驾驶到放手睡觉吗?
车企该为车主的危险行为担责吗?
转发本文,唤醒对科技与生命的双重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