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04 02:30作者:
大家好,我是爱哭的小奶猫。在此提前恭祝阅读本文的朋友,家庭和睦,万事顺利,财源滚滚,心想事成!
3月29号,一场发生在德上高速公路的车祸引发全网热议。事故车辆是小米SU7标准版,驾驶过程中触发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最终以时速97公里的速度与混凝土隔离带相撞,一名司机,两名乘客,三名女生当场死亡。
这是一场惨烈,但在高速上不鲜见的车祸,然而吊诡的是,舆论场掀起了一股“围剿小米”的狂潮——死者家属声泪俱下控诉车企,网友跟风痛骂“智能驾驶害人”,甚至有人喊出“小米滚出汽车圈”。这场看似正义的舆论审判,实则是一场荒诞的甩锅狂欢。
事故通报显示,车辆在NOA状态下行驶时,系统曾多次发出警告:
22:28分提醒驾驶员“轻度分心”。
22:36分要求“手摇方向盘”。
22:44分明确预警“前方障碍物”并启动减速。
从预警到碰撞,系统给了驾驶员整整17秒的反应时间。更关键的是,碰撞前最后一刻,方向盘已被人工接管,制动踏板开度从31%提升至38%。这些数据铁证如山——车辆系统已尽到提醒义务,驾驶员才是最终操作者。
某些人张口闭口“自动驾驶杀人”,却选择性忽略一个基本常识:目前全球没有任何一家车企敢承诺“完全自动驾驶”,所有辅助驾驶系统的用户协议都明确要求驾驶员全程保持注意力。哪怕特斯拉的FSD、华为的ADS,也必须在驾驶员监督下运行。把辅助驾驶当“无人驾驶”用,出了事却让车企背锅,这和闯红灯被撞却怪汽车厂商“造的车不够硬”有何区别?
同情受害者是人之常情,但情绪不能凌驾于事实之上。事故发生后,小米第一时间公布完整时间轴:从系统预警、减速请求到人工接管,每一步都有毫秒级数据记录。警方调查尚未定论,某些家属却已急不可耐地高举“血泪控诉”大旗,甚至暗示小米“篡改数据”。试问:若真存在系统故障,为何不等待第三方机构检测?若质疑数据真实性,为何不申请司法鉴定?用悲情绑架真相,用眼泪代替证据,这不是维权,而是对法治精神的践踏。
更值得玩味的是,事故中驾驶车辆的并非车主本人。车子是应届女大学生的男友所有,问题来了,普通的车子借了也就借了,现在这些智能驾驶车辆,非车主驾驶是否具备NOA使用资质?临时驾驶员是否需要系统培训,是否接受过系统培训?这些问题无人追问,反倒车企成了众矢之的。按此逻辑,如果有人借朋友的车酒驾撞人,难道该让4S店赔钱?
这起事故中最魔幻的一幕,莫过于网友的“破案”热情。有人仅凭一张现场照片就断言“小米刹车失灵”,有人看到“116km/h”就脑补“车企默许超速”,更有人翻出三年前小米汽车的宣传片,逐帧分析“虚假营销”。这种“看图说话”式的断案,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巨婴症——既不懂技术原理,也不看事实证据,只管宣泄情绪。
不妨做个对比:传统燃油车事故中,有人围攻发动机厂商吗?出租车撞人时,有人要求交通部谢罪吗?唯独新能源智能汽车出事,车企就必须“剖腹验粉”,这种双标从何而来?
说到底,某些人不过是想找个“科技巨头”当出气筒,以此彰显自己的“正义感”。
家属的担忧可以理解,车上不光有司机一人,还有其他两名女同学,她们的死亡是需要责任人赔偿的,如果最终的责任是女司机,那么家属拿出去的赔偿金就是一笔巨款。而如果把责任推给小米,那么不光不需要赔其他两名女生,自己家也可以得到一笔赔偿金。
但理解是理解,事实是事实,出现车祸,有专门机构调查,就不应该通过舆论绑架车企。如果这次舆论绑架成功,后果将极其可怕。车企为避免风险,可能彻底阉割辅助驾驶功能,让行业倒退十年;事故调查沦为“谁闹得凶谁有理”,法治让位于按闹分配;更恶劣的是,一条“闹车企-拿赔偿-分提成”的灰色产业链可能就此形成——参考医闹、房闹的套路,未来会不会有专业团队教唆家属围攻4S店?
小米在此次事件中的应对堪称典范:不推诿、不沉默,第一时间配合警方提交数据;不煽情、不卖惨,用事实回应质疑。倘若所有企业都能如此,何愁行业不透明?反观某些网友,一边高喊“车企隐瞒真相”,一边对警方调查进度视若无睹,这种分裂言行,恰恰暴露了舆论场的伪善。
汽车事故的调查,是相当专业的事情,需要极大的门槛,普通人根本不懂,我们需要的是权威调查,而非网络断案;责任归属需要法律裁定,而非舆论审判。如果最终证明小米存在技术缺陷,我们当然要严厉追责;但如果证明责任在驾驶员或道路管理方,今日的跟风谩骂者是否会道歉?
恐怕不会。他们只会默默删帖,转而寻找下一个猎物。
技术无罪,人心有私。与其把精力花在围攻车企上,不如多普及驾驶安全知识,多监督道路施工规范。毕竟,再智能的汽车,也救不了一个把马路当自家客厅的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