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中方开始关闭EUV的大门

时间:2025-03-29 03:30作者:

一、从“给图纸造不出”到“另辟蹊径”:中国光刻技术的逆袭

2018年,ASML高管曾傲慢断言:“即使给中国图纸,他们也造不出光刻机。” 然而,2025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成功研发全固态深紫外(DUV)激光光源技术,直接瞄准3nm芯片工艺需求。这一突破不仅让ASML的嘲讽沦为笑柄,更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式向全球技术垄断发起全面挑战。

全球芯片制造的“命门”在于光刻机,而光刻机的核心是光源。ASML的DUV光刻机依赖氟化氙准分子激光技术,通过复杂的气体混合生成193nm波长的紫外光,但其技术被2万多项专利封锁,且能耗高、维护复杂。

中科院的固态DUV光源另辟蹊径:利用Yb:YAG晶体生成1030nm红外激光,通过谐波转换和光学参数放大,最终混合出193nm激光,且体积缩小、能耗降低70%,在不产生有毒气体的情况下,其光谱纯度与ASML相差无几。

二、技术核心:颠覆性创新与短板并存

中科院的全固态DUV光源技术展现了三大优势:

1. 路径颠覆:绕过ASML的专利封锁,从材料到工艺实现完全自主化;

2. 环保节能:无需氟气等危险气体,减少污染和供应链依赖;

3. 性能对标:光谱纯度达到ASML水平,支持3nm工艺需求。

不过,短板同样明显:当前输出功率仅70mW(ASML为100-120瓦),频率6kHz(ASML为8k-9kHz),尚无法满足量产需求。但固态技术的工程优化空间更大——无需处理气体废料、结构简化后,功率提升的瓶颈可能被更快突破。

三、产业冲击波:EUV垄断地位动摇,ASML进退维谷

这一技术突破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化意义深远:

1. 3nm工艺冲锋:DUV通过多重曝光可实现7nm甚至3nm工艺,若中国实现量产,将直接削弱EUV光刻机的“不可替代性”;

2. 产业链闭环:国产光刻机的双工件台、物镜系统、光刻胶等配套技术已成熟,光源突破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

3. 成本优势:固态DUV的维护和能耗成本更低,可能以价格战冲击台积电、三星的3nm市场。

ASML的反应印证了威胁的存在。其2024年财报显示,中国大陆贡献了36.1%的营收(101.95亿欧元),但ASML预测在2025年后将中国市场份额压缩至20%以下。

同时,ASML对华政策摇摆不定——一边升级北京维修中心以巩固市场,一边在美国施压下停止部分设备维修服务,甚至限制向华为供应5nm芯片技术。这种矛盾暴露出其对中国技术崛起的焦虑。

四、未来之战:从实验室到量产,中国芯片的“长征”

尽管固态DUV光源技术迈出了关键一步,但距离量产仍面临两大鸿沟:

1. 工程化挑战:功率和频率需提升至少两个数量级,且需与国产光刻机的其他模块(如物镜、对准系统)无缝整合;

2. 全球竞争压力:ASML正加速下一代高数值孔径(High-NA)EUV研发,目标在2030年实现440-600亿欧元营收。

好消息是,中国技术路线的“迂回战术”已初见成效。例如,日本佳能的纳米压印技术(NIL)虽成本低,但缺陷率高;中国激光驱动等离子体(LDP)技术虽在光源功率上落后,却具备绕过掩膜版的灵活性。若全固态DUV能率先突破量产,中国或将成为全球少数同时掌握DUV和LDP两条技术路线的国家。

五、结语:封锁与反向封锁的辩证法

ASML创始人曾称:“光刻机是物理学与资本的结合,缺一不可。”而中国正用举国体制的研发投入和市场规模,改写这一规则。从“图纸造不出”到“另辟蹊径”,中国芯片的逆袭印证了“封锁越严,突破越狠”的历史规律,如今就连ASML都感叹:中方开始关闭EUV的大门了。

当然,我们不提倡盲目的吹捧,这场“芯战”还远未结束,截至目前,ASML的EUV仍是5nm以下工艺的霸主,而国产DUV的突围仅是第一步。未来,中国需要加速技术迭代、构建全球供应链话语权,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争夺席位。

你们认为中国芯片技术需要多久才能与国际巨头并驾齐驱?是全固态DUV率先量产,还是LDP后来居上?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共同见证“中国芯”的破冰时刻!

展开全部内容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本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