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16 01:00作者: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孩子永远爱父母,但如果父母选择羞辱他,那么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只会停止爱自己。”
这句话越来越被现实中无数的青少年跳楼自杀案印证,也有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评论区。
“为什么我小时候受到委屈会隐忍,长大了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而现在的小孩抗压能力这么差呢?动不动就自杀。”
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吗?孩子真的是抗压能力差才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吗?
西安一个12岁女生跳楼身亡的事件给了我们答案。
西安的茜茜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她乖巧懂事,是很多邻居眼中“别人家的小孩”。
但是,在2021年4月16号,她从西安市浐灞小学附近的国际公寓20楼一跃而下,
唯一留下的只有墙上的那句“再见了”和写着临终四句遗言的笔记本。
“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
“国际公寓20楼。”
“我知道我只会逃避。”
“弄脏了,抱谦。”
这一年的茜茜,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2岁,她还那么年轻,还是会把“抱歉”的“歉”写成“谦虚”的“谦”的年纪。
她明明有着大好的未来,但是却毅然决然的结束了生命。后来事件爆出,大家才知道前因后果。
就在茜茜跳楼的当天,她的妈妈孙女士接到了来自班主任的电话,
班主任说,茜茜不止一次的从办公室一共拿走老师1200元。
茜茜的妈妈虽然很震惊又很不解,但她还是答应了老师下午去学校配合解决这个事情。
没想到还没有到下午,茜茜就毅然的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茜茜的妈妈痛不欲生,当她得知茜茜在学校有三位老师拿着监控审问过茜茜时,
立刻就愤怒至极,质问学校的老师到底对茜茜做了什么。
平时茜茜学习成绩很好,家里也没有缺过她的钱,根本不可能偷钱。
但学校的三位老师却说他们根本没有对茜茜说重话,而且茜茜也承认了是自己偷的钱,她可以归还,但是恳求老师不要告诉父母。
瞬时网上就涌现了三种声音,一种认为老师只是就事论事,茜茜偷钱本就是做了错事,老师也没想到悲剧会发生。
一种认为,父母平时苛待了茜茜,给倩倩太大压力了,所以茜茜得知他们知道了,就跳楼了。
还有一种认为,老师辜负了茜茜的信任,她恳求老师不要告诉父母,老师答应了却又立刻联系了家长,这种出尔反尔是悲剧造成的根本因素。
无论如何,悲剧已经发生了。
这三种声音各有道理,而茜茜已经去世了,我们无从得知她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对世界彻底失望。
其实如果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这三种声音,你就能发现它们其实殊途同归。
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教育都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
许多悲剧的发生都是因为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大家都觉得孩子思想不成熟,孩子是父母的附庸。
这样,就会导致悲剧。
如果老师只把孩子当做被教育的对象,前一秒答应孩子的事情,后一秒没有做到,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不被尊重。
父母也是同理,尤其父母在孩子的心里是尤其重要的,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看法也是很重要的。
一旦打破了这些,孩子就会立马失去对世界的保护屏障。
总有人觉得不至于,但这样想的永远是成年人的角度,而不是孩子的角度。
孩子的世界中,父母和老师就是全世界,这两类人组成了他目前世界中的绝大多数存在。
一旦双方都打破了他的信任屏障,可不就是打破了世界的屏障吗?
如果想要教育一个孩子,想要教育好一个孩子,那就永远不要用高高在上的成人思维来和孩子沟通。
所有打着“我都是为你好”、“老师不会害你”的口号,来实施对孩子从高至低的教育,都不是教育,而是控制。
真正的教育是带有爱的,是带有责任的,一定是把小孩看做平等个体对待的。而不是简单粗暴,以爱为名的控制。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当孩子处于价值观正在构建和塑造的年龄,
父母和老师,作为孩子世界中影响力最深的两类人,要做的就是信任和偏爱。
有许多网友分享过类似的经历,每一个孩子在十岁左右,对金钱观初步产生概念的时候,都会犯过一个类似的错误。
那就是偷拿家里的钱或者是物品。
被发现之后,长辈如何对待孩子,对于孩子的未来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有一个网友这样分享到,她小的时候,姥姥开了小卖铺,她有一次偷拿了几个果丹皮放在书包里。
结果被姥姥发现之后,姥姥不仅没有骂她,反而是给她塞了更多的果丹皮,说是姥姥的疏忽,
这个暑假她帮了姥姥很多忙,这是姥姥奖励给她的。
这一刻,她所有的忐忑不安都化为了愧疚,也让她记了很久,从此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事。
还有一个网友这样分享,儿子偷偷拿了他钱包里的100块钱,
但他没有责骂,而是在儿子面前故作惋惜的说,本来要给奶奶买药,结果不知道为什么钱包里的钱不够,就没有买成。
他儿子听到了就立刻说是我拿的,并且道歉,把这100块钱还给了他。
看着儿子忐忑不安的脸,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还夸赞儿子的坦诚,从此之后儿子再也没有偷拿过钱。
这两个案例就是正面的教育案例,当发现孩子身上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做了错事,一味的责骂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只有对孩子信任加之以偏爱,才会让孩子对你敞开心扉,接下来再进行教育,就会让孩子印象深刻,从而根本性的解决这个问题。
不论是平等信任还是偏爱,归根结底就是让孩子在教育中感受到安全感。
就算他不是最优秀的,就算他犯了错误,他也知道且坚信父母是爱自己的,不会随意抛弃他。
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才是让孩子能够积极向上成长的教育。
-The End -
作者-米花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