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1 17:30作者:
一,
浙江大学的这件事,看一眼媒体的报道,脉络并不复杂,大意是浙大的经济学院,组织了一场去英国的活动,大意的名称是“浙江大学·剑桥大学研究生合作论坛之类的。
先不说这场活动的含金量,以及真假,只说这件事闹这么大,导火线居然是一个学校负责该项目的老师和中介操作假的邀请函导致的。就是说,制造了一个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的邀请函,然后送去英国签证那里,但没想到的是,人家签证官比较认真,去核实了英国剑桥的这位教授,然后人家说压根没有这件事。再然后这个造假的结果是,英国那边将签证给作废了,然后更严重的是,其中的十名学生还被连累十年不得签证。最苦悲的的是,这些十年不能签证的学生,有的已经申请了那边学校去深造,然后这个操作下来,可以说前程尽毁。
二,
这件事上热搜后,浙大经济学院是立即出了通报,大意是成立工作专班,调查,报警,警方受案,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等等。
同时,也有媒体去采访,
不过先是经管学院的党委书记说在开会,直接挂掉了电话,而后校长办公室让问宣传部,宣传部则更厉害,回答记者说,只接受线下采访,而且记者来访前先要到省委宣传部报备。
总之,这件事除了主脉络,浙江大学对此是讳莫如深的。
三,
如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先看一眼网上的这些细节,
主脉络:
譬如有人这么说:
学生很愤怒:
四,
到这里,该怎么说这件事:
一是这件事看似是因为一个假的邀请函,导十几个学生的前程问题,但实则并不是表象这么简单。先不说这里面学术活动经费的问题,只说这种造假的行为也能发生在浙江大学,那么现在的学术什么的,其他的,是不是造假已经蔚然成风了。如是之,当教育界的造假也这样了,那么还有什么是真的?
二是在浙大的这则通报下,又一个目前在荷兰的网友说,自己和同伴一起申请去澳洲的签证,那个荷兰的同伴一天就过了,但自己的十天还没有通过。她很疑惑,但同伴对她说,是不是你们的同胞有在签证的时候造假了,然后签证官便会对你们持怀疑态度,审核肯定会严格。
也所以,造假的帽子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学校,而是一个地区都会被人怀疑。
三是,浙大,说实话想不到这样的事会发生在浙大,因为浙大的校训,只有俩字,那就是“求实”。当看客们看到这俩字的时候,其实其他的啥都不用说了。
五,
还要说什么?
再补充两点吧:
一是除了浙大这件事,网上还有一个关于学术的问题,就是下面这个:大意是国内某高校的一位副教授要行贿一个国际期刊副主编,想要合作发表一篇论文,结果被人直接挂出来了。后面有人说这个要行贿的人是某工商学院的教授,但被这家学校辟谣了。但具体是谁,这样的事情存在吗?这样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教育印象,其实就都不用说了!
其次是下面的这瓶酒,某教授特意调制的特供酒在网上火了。
我个人的感觉是,其实没什么可嘲讽的。
毕竟调酒也是一门手艺活,只要酒好喝,是真实的酒,那么也是价值啊。毕竟,酒这东西,是实打实摆在这里,可以肉眼看到,味道是能品尝出来的。
而学术这东西,很显然,里面的水更深一些。